主要嘉宾:
肖焕禹 上海体育学院 教授
王跃 华东理工大学 教授
汪晓赞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
崔树林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教授
应由全社会一同“埋单”
汪晓赞:青少年体质健康降低,其实不可以全由学校体育来“埋单”。
体育教育本身的确存在一些问题,除去课内激起兴趣,还应关注课外训练习惯的培养。大家的体育课多停留在让学生动起来的层面,而更要紧的是要让学生理解体育,通俗说就是扫“体盲”。理解了内涵,形成了文化,对学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有利。
然而,体育老师也有他们的苦楚。有学成长跑猝死,就取消长跑;出现学生摔倒,单双杠就只用来晒被子。有危险性的内容,体育课本不该舍弃,而应教会孩子怎么样避免风险。但现实却是,情愿不作为,也不要出事情。由于没足够的法规条例给予保障,也非常难得到父母和社会的支持。
其实,从培养课外体育训练习惯而言,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超越学校,特别是爸爸对孩子的运动习惯影响最大。依据一周的跟踪测试,一般学生周一身体活动水平最低,周二至周五渐渐上升。这说明,学校体育起到肯定成效,但学生周6、日回家后,因家庭教育的缺失,缺少足够的体育活动,周一回到学校又从“零”开始。需要转变父母的行为习惯,才能达到帮助青少年改变行为习惯的目的。
肖焕禹:青少年体质降低不可以都怨体育老师。
体育课并不等同于体育。体育课是根据教学计划,让学生学习、学会体育常识和基本技能,培养学生体育兴趣。但通过体育课就能提升学生体质?显然不够。还需要由体育课延伸开,让青少年在学会了运动技能后,依据兴趣喜好选择体育项目,自我组织、管理和进步,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。这是全校老师、父母和整个社区、社会的问题,而不止是体育课的问题。
王跃:一堂体育课与学生的健康有关吗?能改变学生体质水平吗?未必。
青少年体质健康是社会综合原因的表现,是生活方法的表现形式。假如一名学生饮食不好,健康的生活方法没培养,玩电脑一宿没睡,早饭也没吃,这个时候体育老师让他参加训练,岂不反而会出问题?
而且目前的孩子都是“一家之主”。照理,体育教育应该严格一点,要说跑步会猝死,那走路也大概。但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,体育老师非常被动,得不到舆论支持和相应保障,自然就选择回避。
青少年体质下滑是全社会的事情。单靠体育老师,改变不了功利的现实。
体育回归教育要做“实”
王跃: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,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统筹设计,关心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进步。
教育方面,应付常识结构实行目的化管理。在哪个年龄学会哪种常识,才符合教育规律。
当然,因为教育资源有限,大家现在还只能采取考试的方法。那样,可以为文化考试设计一个标准,体育也设定递进式的量化标准。用一种规范来保障,全社会监督,让青少年不再功利地忙于应对考试,而是遵循成长的基本规律,全方位健康地成长。
体育方面,应改变过去“攻坚战”的做法,真的回归到教育中来。中国进步至今,无需再用奥运金牌来证明强大。既然校园是各行业后备人才的基地,为何体育要违反规律,总要早出人才、快出人才?假如把练体育的孩子游离在国民教育以外,要么站在塔尖,要么导致巨大的社会本钱和人才浪费。
有了后备人才培养的定位,学校体育就应是宽泛的。要提供给每位学生参与运动的机会,提高学校体育环境,如此才能真的夯实、拓宽基础,促进学生体质健康,也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。同时,学校体育不可以走到竞技体育的主战场,不可以从台后走到台前,还用金牌和成绩去考量。
体育和教育部门,要把工作真的做“实”,通过法律、行政手段、学校文化建设等,对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要进行固化,而不取决于哪个看重或不看重,如此才能可持续进步。
崔树林:让体育公平惠及所有学生,体育回归教育,说起来简单,但要把这一理念真的落实并困难。
两年前,上海冰壶队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成立。虽然组队时间不长,队员都是普通在校学生,但这支真的的“学生军”在全国比赛和世界大学生冬天运动会上,都有很好的表现。
相比于成绩,更要紧的是冰壶运动在校园里的普及,与学生通过这项运动在体能、心理、团队精神等各方面的收成。大家面向广大学生开设冰壶课、打造冰壶会所,积极搭建小学、中学、大学“一条龙”,也尝试在松江大学城进行地区进步,让这个特点项目惠及更多学生。
让体育真的回归教育,金牌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,孩子们从小就参与、体验、喜欢上体育,其中出色而又感兴趣者加入竞技比赛的阵营。如此一来,增强了学生体质,形成了文化环境,达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的,竞技体育选材面也自然拓宽。